编者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437ccm必赢走过了八十余载光辉历程。悠悠岁月,弦歌绵长。历代先贤辛勤耕耘,传华夏之文脉,承岐黄之精髓,跋涉求索,虔诚奉献,铸就今日之辉煌。回望来路,历史脚步清晰凝重,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展思将来,贵医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院训,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扎根沃土、服务民众。本栏目每周三定期推出,讲述院史上诸位名医名家故事,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凝聚行稳致远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各增设医学院,并约请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时任贵阳医学院院长李宗恩统一筹划。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约请李宗恩组织浙大医学院筹备小组,其中有李宗恩、朱章赓、吴朝仁和我。筹备工作开始不久,北京协和医学院委任李宗恩主持复校工作并担任院长。李宗恩将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工作委托给我。与此同时,他推荐胡传揆筹建北京大学医学院,穆瑞五筹建山东大学医学院,周金黄(贵阳医学院药理科主任)筹建武汉大学医学院。负责筹备这四所医学院的,都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建校就绪后都担任了首届院长。
武汉大学1947年1月部分教职员表(图片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竺可桢校长约请筹备浙大医学院的五人中,除李宗恩和谷镜研外,其余三人均为协和的毕业生,而李宗恩本人是英国留学生,谷镜研则为德国留学生。对于协和的办学传统,协和出身的几位筹备人员都有过亲身经历,而李宗恩本人曾在协和任教十余年。李宗恩创办的贵阳医学院,当时在内地有“小协和”之称。我1941~1947年在贵阳医学院任教时是在李宗恩的领导下,1934~1941年在协和工作时是在李宗恩领导下的热带病研究室做研究,所以对李宗恩的办学思想是比较熟悉的。简单地讲,办医学院要按协和的模式办。竺可桢之所以邀请李宗恩来筹备浙大医学院,可能是由于协和的办学成绩给了他良好的印象,他想把浙大医学院办成能与协和医学院相媲美的一所学院。当李宗恩不能亲自筹备浙大医学院而推荐我来担任这任务时,可能因为我是协和的毕业生,同李宗恩的关系又密切,竺校长便一口应允了,因而我于1946年春自贵阳去遵义同竺校长商谈筹建浙大医学院事宜,并初步制定了医学院的规模、学制、课程设置等。1946年秋,浙大在杭州复校后第一次招生时,医学院也招进了学生,这是浙大医学院的第一届学生。
竺可桢致函李宗恩、王季午,希望前去担任筹备医学院事宜(资料来源:贵州省档案馆) 在当时的形势下,我的指导思想是想把浙大医学院办成国内的第一流的医学院,学生人数不能多,学制要长,临床实习基地要尽快建立。学生的培养要严要求、高质量,实行淘汰制,宁缺毋滥。欧美各大学和协和医学院的学制都为高中毕业后的八年制,其中预科三年、本科五年。当时根据我们的具体条件,浙大医学院定为七年制,即二年预科、五年本科。要学好本科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普通自然科学的基础,还得学习些语文和社会科学,因为医生不仅医病,还要医病人,根深才能叶茂。浙江大学有高质量的文理学院,设立医预科有优异的条件。学好了普通基础课,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时,便不会感到困难。掌握了扎实的普通自然科学知识和临床基础知识后,在解决不同病种、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时,可收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例。 学生的质量要同教师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建校后我们就注意到师资这个问题。在普通基础课方面,浙大文理学院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完全可以胜任二年制的医预科的课程。自专业基础课开始授课前,我们便着手聘请国内著名的教授来校任教,其中有的刚从国外进修回国,有的从国内其他院校调入,有的由浙大理学院药学系的教师兼职。在筹建医学院时,我的东吴大学同班同学谈家桢教授给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随后担任了医预科的主任。药学系的孙宗彭主任自始至终对师资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支援。我对他们两位表示深切的感谢。在医学基础科中我们聘请到王仲侨、张汇泉、李茂之、沈善炯、徐达道、刘纬通、龚建章、陈履告、俞德章等著名教授,建立了一支强大雄厚的基础课师资队伍。当时的解剖科、生理科、生物化学科、病理科、微生物科、寄生虫科、药理科等在国内堪称第一流的。当进入临床教学时,除不断充实专职教师外,我们还向京津沪宁聘请兼职教师。临床教师队伍中不少来自贵阳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包括郁知非、张发初、李方邕、曹松年、李瑞林、陈美珍、张源昌、夏镇夷、伍正谊、项全伸等,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当时的浙大医学院是颇负盛名的。为提高我省的医疗水平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医学专业除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必须着重临床实践,因之学生的见习与医生的实习,都应具备可供教学用的附属医院。在筹建医学院之时,竺校长胸有成竹地在1946年即购置两所民屋,作为改建成医院之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改建整修、购置设备,命名为浙大医院,较快地于1947年11月1日,将门诊与病房对外开放。临床各科较为齐全,既充临床医师实习之用,亦供医学生见习之用。住院医师实行二四小时负责制,不分尽夜,住院病人都可得到医师的诊治。浙大医院的成立为杭州市和浙江省增强了医务力量,受到了社会的好评,现在浙江医科大学中的教师,不少曾在浙大医院担任过实习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开业合影(照片来源:浙江大学档案馆)。照片中,纪录了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8位开拓者的珍贵影像,14位来自贵阳医学院及附院医院,有王季午、刘震华、楼福庆、赵昜、梁树今、李志彬、杨松森、王钦明、蔡钺侯、马逢顺、张泰伦、陈信宝、李鸿汉、骆文博等。 医学院校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都有实验或实习,需要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学校与医院创办之时,曾多方设法从国内外购置,同时亦获得当时的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拨赠,其中包括图书、仪器、药品、X光机、心电图仪、病床、冰箱等等,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首次招生到1952年院系调整,与浙江省立医学院合并之前的六年时间内,毕业了数百名学生,输送到全国各省市教学、医疗、科研单位,做出了较有成就的贡献,有的已成为专家、教授或行政领导。例如北京协和医院院长朱预,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都是浙大医学院培养出来的,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浙大医学院在全国医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解放后,院系调整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逐年充实,教学、医疗、科研设备大量更新,每届毕业人数为解放前及院系调整前的十多倍,科研成果累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绩更加显著,新兴气象,层出不穷,为浙江省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浙大医学院打下的基础无疑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浙江大学建校九十周年之际,作为原浙大医学院创办人之一,简述建院始末,以资纪念,回忆过去,策励未来。 (本文摘自《浙江大学教育文选》1987;第10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