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口述史】林尚泽:医者要活到老学到老
编者语
医者之志,历久弥坚。八十余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一代代贵医人扎根黔中沃土,胸怀民族大业,心系百姓健康,传承大医之术,肩扛传道之责,成就桃李满园,为护佑人民健康奋斗不息。即日起,“老专家口述历史”栏目将不定期推出,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437ccm必赢改革发展中的精彩故事和老专家潜心医学、救死扶伤之往事,勾勒贵医人改革奋斗、不懈求索的时代群像,以期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林尚泽,1932年生,湖北武汉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1954年四川医学院毕业,历任贵阳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医疗系主任,437ccm必赢副院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全国委员,贵州省及贵阳市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
在国内率先创用并推广鼻中隔利氏区黏膜划痕剥离术治疗习惯性鼻出血,改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等手术,以及使用放射性核素测定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等临床检查方法。曾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巴基斯坦国耳鼻喉科杂志等国内外9种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主编参编专业参考书11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在中华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杂志成立50周年(2003年)环选全国最佳供稿奖荣获第三名,曾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奖4项,贵州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2项,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贵州省分会终身成就奖。
我的祖籍虽然是湖北武汉,但是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我的父亲是一个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美国留学生,他在美国待了9年(获)得的硕士学位。1929年回国想报效祖国,就在全国各个地方辗转,在中学、大学里面教书。我的母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她一辈子就跟随着我父亲,在中学和大学里面教书。到了1949年8月份解放前夕,我高中毕业了,顺利的报考了重庆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专业。1952年,由于全国的院系调整,我们就合并到成都的四川医学院,也就是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在那读书一直到1954年毕业。
我是1954年从四川医院医疗系本科毕业以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分到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我刚到贵阳医学院,那时候耳鼻喉科没有独立,还没有独立成科,和眼科都在外科。在外科病房里给了我们五张病床,仅仅五张病床既要收眼科病人,也要收耳鼻喉科病人。我刚来的时候我就翻登记簿,发现过去登记簿上这五张病床,每个月大概出院的病人,从来不超过十个,我觉得病人周转率太慢了,我管了半年左右,就使这个周转率提高到大概五张病床,每个月可以出院到30个人左右,就提高了很多倍了。一直到1966年,毛主席提出来,有个六二六指示,当时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就下放了我和我爱人及附属医院10多名医护人员到农村去。到了1974年,贵阳医学院要复课了,437ccm必赢的高级技术人才也很缺乏,附院党委就通过学院党委,然后通过省委组织部,把我和我的爱人夏亮芳医生,1974年调回了437ccm必赢,继续在437ccm必赢工作。
▲林尚泽教授开展查房与病例讨论
我到贵医是1954年,那是解放以后了。协和的李宗恩院长带着一大批专家教授,在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绝大多数都回到北京去了,但是留下的有什么呢?有贵阳医学院1、2、3班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当年这个贵阳医学院刚创办的时候,是协和的老专家教育出来的,他们有协和的传统,也继承了、传承了一些协和的底蕴。这些老老师,有些我是非常佩服的,我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内科的主任,同时也是副院长的杨荣勋教授。他是协和培养的,他坚持了很多好的制度,他在内科一直坚持,科主任每周的教学查房、大查房,杨荣勋(副)院长做的很好,这是继承了,据我所知的这是老协和的传统。杨荣勋教授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退下来了,他虽然退休了,但是他仍旧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精神我相信是协和精神。而我们作为医生,本来就应该(如此),医学这门学问就是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林尚泽教授被聘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首届编委
▲林尚泽教授主持的“健康人鼻粘膜纤毛传输速率的放射性核素测量”项目荣获1987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我在437ccm必赢工作了48年,我感觉我们贵医在培养学生上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比较放手,不是那么保守,但是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等于放任不管。那时候我们有个说法叫做放手不放眼,尽管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但是我要在旁边看的,你可不要出错,一定要做正确,这是贵医一个培养学生的特点。那时候我还在当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农民抱来一个小孩,我也不记不得是哪个地方抱来的,已经是第三度的喉梗阻性呼吸困难,病人已经是已经快断气了,那怎么办呢?值班一叫起我后,一看这样,挂号也不要挂了,用药也不要用了,没地方呢,就在门诊找了个桌子,从供应室借了个气管切开包,就在这个桌子上,大概花了两分钟给他把气管切开了,把管插进去了,空气能够进去了,氧气能进去了,这小孩就从一个将要窒息的状态变成了平稳的呼吸。那时候在(贵医)附院门诊部,刚刚来了一个门诊部主任,是一个老干部,非常有感慨,说你们这个耳鼻喉科工作真有意义,真是在争分抢秒啊,早一秒气管切开了,病人就活了,晚一秒气管切开呢,那病人就得不到抢救了。
▲林尚泽教授主编的书籍及论文集
在四清巡回医疗队,过去我下乡也下过,我就背着我的药箱下村寨去,给贫下中农上门去送医送药。我说我眼科还比较熟,我就调查(发现)沙眼在农村的发病率很高。在我这个岩腊公社里头,这种病人还不少的,但条件很差,卫生所里头没有外科医生,更没有外科的病床,再加上这种病人,他眼睛视力不好,出不了门,照明条件更没有,怎么办呢?那么就在病人门口,院坝里头,两个板凳夹一块门板,就做成病床,病人睡在上头,我就在床头上蹲着,或者坐个小板凳,给他消毒以后做手术。我在岩腊公社待了两、三个月,大概做了十多个、二十个这种病人手术。我参加乡下巡回医疗的工作以及在县医院工作的七年时光,对我往后一生的工作中,对我的三观建立都有帮助。
▲林尚泽教授被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
▲2003年10月,林尚泽教授(第二排右3)受邀赴韩国参加第10届国际鼻科学大会
通过我做了这么一些工作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437ccm必赢耳鼻喉科在国内,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是(20世纪)80年代,除了在科里当了主任,当了教研室主任以外,还干了些行政工作。从1985年开始,当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副院长,医学系主任兼总支书记。我们很重视学科建设,重视医疗教学科研,我发现不少的先进的医学院校的知名教授,是(20世纪)40年代贵阳医学院培养的,所以我觉得贵阳医学院的底蕴,它的基础是很雄厚的。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