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437ccm必赢走过了八十余载光辉历程。悠悠岁月,弦歌绵长。历代先贤辛勤耕耘,传华夏之文脉,承岐黄之精髓,跋涉求索,虔诚奉献,铸就今日之辉煌。回望来路,历史脚步清晰凝重,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展思将来,贵医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院训,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扎根沃土、服务民众。本栏目每周三定期推出,讲述院史上诸位名医名家故事,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凝聚行稳致远力量。
癌症虽不等于死亡,但人们仍是谈癌色变。
现今,人们已知晓,癌是由于人体内正常细胞失去控制,即胚胎细胞、体细胞、癌细胞相互转化变异的结果。 但正常细胞在什么条件下会变异?为什么会变?要揭示癌变之谜,就得做科学实验,去研究、去认识。但不能在癌症患者身上实验,也不是随便在狗、猫、鼠等小动物身上都可做实验。医学科学已证明,只能用纯系动物——小白鼠做实验。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更准确、可靠。 我国医学界女强人李漪教授,为了揭癌之谜,征服癌症之患,奉献了一生,大半辈子与小白鼠为伍,以求得人类的幸福。 李漪教授耗尽了几十年的心血,致力于揭癌之谜,缘于她的慈母当年患膀胱癌去世,以及她在天津医学院的两位好同志,都先后被肺癌和胃癌夺去了生命。她深感自己作为一个病理学研究者,若不揭开癌变之谜,既惭愧,又内疚。为此,她坚定地走向揭癌谜之路,从而成为新中国“生物天平”的创始人。李漪和美国建立纯系动物的鼻祖C·C·勒特教授,同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美国科学期刊1946年报道来自中国的女医生从事癌的研究工作,高度评价李漪教授。 李漪祖籍山西省昔阳县李家沟。1897年6月17日出生在广州。她8岁进入广州大石街小学上学。后因祖父官迁户部,其父也官迁吏部,乃举家北上,寓居北京甜水井。李漪就读于石驸马小学,毕业后又考入尚义师范学堂。李漪学习刻苦,对文理各科都有兴趣,成绩优良。不幸李家累遭变故,李漪祖父被罢官,身心交瘁,病死京中;其父官场失职,从此家道中落。为紧缩开支,其祖母让孙女首先辍学,既省学费,又可辞去佣工,由女孩承担家务。李漪虽力争而不能改祖母之决断,向学校呈请退学。 尚义师范的校长葛文园先生是一位爱护英才之教育家,且能够理解在封建思想统治下,女孩能走出家门上学读书,实为不易;况李漪品学兼优,实为芸芸学子中的佼佼者。于是葛校长亲自到甜水井李家,拜访李漪祖母和父母,介绍李漪在校情况,说她是难得可望造就成才之女学子,中途辍学实在可惜。葛校长望她至少读完中学。当得知李家经济上确有困难,他即代表学校提出:李漪这样优秀生,学校可免收一切费用,以资助继续上学。在葛文园校长扶掖下,李漪才免于失学。 1919年李漪毕业于尚义师范,尽管她品学超群,毕业考试名列榜首,但家庭环境不容再升大学。其祖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家境艰难,哪有钱再供姑娘上大学!其父赋闲,经济上没有发言权;其母认为:女儿出嫁、相夫、育子,才是正道,何况女儿已读了十几年书,何须强求深造!身为女子学富五车又当如何?李漪之母何英,出身书香门第,自身是一个才女,尤善翰墨丹青,作品曾入清宫,得慈禧之“御览”,颇受青睐。据说,曾召入宫禁,充当御用画师;一度与慈禧另一御用女画师、著名的缪太太齐名。她之书画,家有收藏。当年旧中国,如“才女”何英也是侍奉高堂、相夫、教子。李漪能够理解其母,更能体谅父亲。父亲虽身为封建官僚,但受晚清维新思想影响,让子女进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女子缠足,力排众议,坚决不让祖母给孙女裹小脚。有一次,他偕僚属郊游西山,特意携女儿同游,一双天然大脚,登山爬坡,捷足先行,引起大家赞美。他很得意地说:带女儿登西山,目的之一就是请诸位明白,缠足实对女子之一大伤害,千万不能再给女子裹小脚,且应该让她们上学读点书。可惜他虽保护女儿一双足未受摧残,但无力使女儿升学深造。 一家人节食缩衣,供给3个男孩子(李漪的长兄和两个弟弟)上大学,李漪就留在家里,代替了原有的女佣,洗衣烧饭。可她从不屈从封建意识,她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鬼话胡说,我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叫封建卫道士们别看不起女子!” 那时其弟方桂考上清华留美预备班。姐弟两感情最笃,其弟把所读之书、讲义、课堂笔记给其姐阅读,并辅导她自学。每周六和周日几乎把时间都用之于为李漪解难释疑。说来有趣,其弟原想学医,后却改学文,而李漪却对生化产生很大兴趣,萌发学医念头。英文、数学等学科可在自家学,可生化等课业需到实验室去学。如何实现她学医之愿望?姐弟俩一筹莫展。 机会终于来了,他俩打听到有一所收费不高、对贫寒而学业优秀学生设有奖学金的医科学校,即初创的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医学院前身)。可该校初创,只收男生不要女生。李漪心想,难到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自己前进中的“拦路虎”么?弟兄们为她冥思苦想,连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杭城的故事也想到了。最后她自己提出“毛遂自荐”,大胆闯入学校办公室。弟兄们帮助向校当局恳求、推荐,李漪则据理力争,为什么不收女生?为什么女子不能当医生?得不到允许和满意答复,李漪就固执地站在办公室里不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校当局终于同意李漪参加考试,择优录取。 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首届新生入学考场上,满室男生中,居然出现了一个女生,“万绿丛中一点红”,引起众人注目和窃窃议论。李漪镇定地坐下应试,终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北医大的第一名女生。 李漪1920年步入大学殿堂,正值豆蔻年华,才貌出众。作为女大学生,更是风毛麟角,令人羡慕。那时追逐人中,有不少可择为对象,但都被她拒绝。她觉得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全副精力、时间用之读书学习尚嫌不够而恋爱择婿都要花费时间精力。她切望上苍赋予她加倍时间精力,用之于读书学习。尽管她从没有宣布独身主义,但为了学业,把恋爱、婚姻这些“终身大事”抛得远远的。医科大学学习负担很重,尤其对一女子。学习解剖学面对一具具尸体,强忍着恐惧,从看老师动刀到自己动刀,没有坚强意志难以挺得过来。当时北医本科规定为4年,4年中要学好内科、外科、妇产科,还有五官科、放射科等等专业。每天要听课、做实验,还要啃大部头的专著、中外文献。经常浏览书刊,从黎明到午夜。从课堂、实验室转入图书馆,4年中无一日松懈。1924年她以最优的成绩毕业,学校拟留她当住院医生,教授希望她攻读学位,而北京协和医学院也提出聘用她,她最终接受了协和聘用。 当时协和医院正式开创才3年多(新校舍落成于1921年),但在国内外已享有很高知名度。李漪既非协和出身,而能被协和聘用,除了她母校与协和关系较密切外,主要是由于她的学业成绩优异,并受到来自协和兼课教授们的器重和推荐。李漪是医院唯一的女学者,兢兢业业刻苦自砺。比她年长一岁的胡正祥先生(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成归来,也应聘于协和。胡先生治学严谨,从事病理学教学与科研,李漪尊胡先生为学长。在胡先生带领下,他们做了将结核菌接种到实验动物小白鼠体内,探索单细胞的反应形成取得成功,这也就是她日后做实验动物研究之起点。研究病理学,她有浓厚兴趣,在尸体和活体病理检查中,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病体标本,分析病变的性质和诊断,自己找出发病、致死的原因,犹如深海探宝,使她忘却一切。她每天在实验室里做切片,和显微镜打交道,经常工作到深夜,就是过年过节她也在实验室里度过。但是在这所名气大、专家多、条件优越的医院里,大权几乎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门户之见”也很深。李漪既非协和出身,又是中国女性,学院当局和美籍教授、乃至一些中国教授,对她不能一视同仁。突出表现在不给她临床实践机会,这使李漪很苦恼。于是她在协和工作两年之后,于1926年毅然离开。 离开协和许多人不理解,为之婉惜。而李漪还决心离开北京,只身南下湖南,应聘于湘雅医学院。湘雅与协和关系比较密切,很多方面仿效协和,要求都比较高,也比较严格。李漪被聘任为住院医生。她的第一个病人是患有癫痫病的孕妇,已到临产期,肚子格外大。那时候还没有“B 超”之类检测手段,全靠听、按、摩这些办法来检查。她查出这名孕妇怀有双胎,情况比较严重。她做了种种准备和安排,特别注意了防止临产时诱发癫痫。在产房里,她守护在产妇身边,心里想着此时此刻有三条生命系之于她身上,不能有半点含糊。她把满腔责任感和爱倾注在这张产床上:产妇想使劲,抓住的不是冷硬的铁床栏而是李大夫柔软的手,既和蔼可亲又堪信赖。第一个胎儿呱呱降生了,李漪一面安抚着产妇,一面镇定地接下了第二个胎儿,母子平安。经过了长夜辛劳,付出了几身汗水,应该让医生喘口气了,可是产妇续发宫缩,还有第三胎待产。李漪惊出一身冷汗,强令自己镇定地采取应对措施,稳定产妇情绪。她顾不得疲惫,也顾不得让助产士为她擦—擦满脸汗水,使出全身“解数”),终于接下了第三个胎儿,母子平安。一胎产三子,比较罕见,而产妇又是癫痫病患者,李漪在湘雅病房里可算是创了一个奇迹。医院上下对年轻女医生赞誉不已。产妇一家对她感激万分。可李漪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看到了自己临床经验不足,对这样一位产妇,只考虑到了双胎、难产、并发癫痫,却没有考虑生三胞胎的可能性,她更重视了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要求自己提高病理学与临床水平。 在湘雅工作两年,她的医德,医术赢得了学院领导器重,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爱戴和就诊病人的信赖、赞扬。院方决定将她升为总住院医生,还有人希望她在湘水之滨结婚成家,可是她却出人意料地决定离开湘雅,而接受南京鼓楼医院的邀请。 湘雅牌子虽不如协和那么响亮,但在大江南北很有名气,南京鼓楼医院则更逊一筹。湘雅“总住院医生”的职位正在等待着她,而鼓楼医院没有这些等级,只是请她去担任内科住院医生。有人弄不明白李漪为什么要放弃眼前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去鼓楼医院呢?李漪却认为: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重要无非治病救人。鼓楼医院医生那么少,病人那么多,比湘雅困难,我为什么不去助一臂之力呢?她到了南京,成了内科的主力,又看门诊,又管住院.本来病人就多,而她一贯认真负责,对每一个病人,每一个诊断结论都要仔细推敲,付出的时间,精力倍于其他医生。尽管疾病多种多样,千变万化,而她做到无一误诊,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得到了很高声誉。她帮助鼓楼医院渡过了医疗力量不足的难关,而她并没有留恋古城南京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医院给予的优越条件。一待医院充实了人力,她又提起简单行囊南下广州,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广州是她父辈早年宦游旧地,也是她出生之地,故地重游,多少有一点寻觅孩提时踪迹的感慨,不过更多是看广州西医之发展情况。 广州中山医学院是一所8年制医学院,可以称“全盘德化”的医学高等学府,主事为德国人。从教务、医务至各科主任都为德国人,与他们一起工作,生活中都要用德语。李漪在大学和协和时,第一外语是英语,德语作为第二外语选修。而她学得努力,功底很好,教病理学,不仅能按学院要求,使用德文教材,文献,而且能用德语授课。至于那些德国同仁们,大都不会使用汉语。离开了翻译就举步维艰,李漪又为他们当翻译,毫不计较这份额外负担,不摆架子,当时国内西医已有英美派,德日派之分,她在中山大学医学院虽然呆了不到两年,但她不分“分内”,“分外”地做了许多工作,了解了德日派医学某些精深之长处,李漪觉得很有收获。 1929 年底她又应聘于上海医学院,在病理学科一呆就是5年。病理学科主任谷镜开教授,留学德国,病理学方面造诣很高。谷教授对于李漪这位已过而立之年还过着独身生活、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女同行非常尊敬,非常器重,俩人合作得很好。全学院外科病理学由李漪独自担任,还兼兽医病理学讲授。她有机会做了很多尸体解剖,从手术中了解,掌握肌体内部器官不同部位,组织及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等内在“奥秘”,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手术经验。她对肿瘤及肿瘤病理学研究也是在这一时期致力最多,此外,她根据江淮地方病特性,致力于研究血吸虫病、恶性疟疾和黑死病。5 年中教学相长,她在医疗、科研、教学各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也增长了才能,已具备争取从副教授升教授的实力和条件。可她又手提行囊去了杭州,到规模甚小,牌子远不如上海医学院响亮,自然也无权授予职称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即杭州医学院的前身,创建伊始,困难很多。他们派员到上海,希望能请到一位病理学教师。李漪十分理有家室之累,最适合当一名‘游方郎中’。”到了杭州,学校给她配解创业艰难,愿意帮助浙医专一臂之力,她曾开玩笑地说:“我没有家室之累,最适合当一名“游方郎中”。到了杭州,学校给她配备了两名助手,她就把病理学学科办了起来,教学、科研一肩挑,课堂教学,实验室解剖、尸检,乃至临床体检诊断都依靠她,同时备了两名助手,她就把病理学学科办了起来,教学、科研一肩挑,她还极力主张开展与当地人民健康关系密切的血吸虫病、寄生虫病等调查研究。限于条件,她只研究了多种寄生虫病。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医工作终止,她怀着未能及时研究血吸虫病之遗憾,离开了杭州。 敌机在沪、宁一带狂轰乱炸,她不得不偕着她的老母和侄女开始流亡,饱受战乱之苦,辗转颠沛于后方西南城乡。当李漪从昆明折往重庆之时,适逢颜福庆教授由上海到达重庆。李漪与颜先生交情介于师友之间,颜先生曾任过协和医学院的副院长,又是上海医学院的创办人,是一位著名医学家和教育家,且是一位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为奔赴国难,从海外归来。1939 年他自香港抵达上海,汪伪政府企图诱迫他出任医务卫生方面的要职,日本侵略者也诱迫他为所谓“东亚共荣”充当吹鼓手,出席“东亚医务卫生会议”。颜先生不惧敌伪胁迫,摆脱纠缠逃离上海。李漪与颜先生既有旧交,又有新知,因此更加敬佩。颜先生建议李漪到贵阳医学院,因贵阳医学院办得很不错,就是缺乏教学临床人才,尤其病理学方面人才难得。李漪很尊敬颜先生,同时在川滇境内流亡,深深感到处于西南大后方的川滇贵等省应办好几所大医院,救死扶伤,培养医学人才,亦属救国救民之举。于是接受颜先生举荐,不顾西南公路晓行夜宿,颠簸行旅之苦,又登程赴贵。一到贵阳医学院,就挑重担,一身担任病理、细菌、寄生虫三科主任。每天从早到晚工作事务多、学生多,病人还包围着她,能够安安静静吃上一顿饭,睡上六七小时觉都很不容易、战争失利,敌军迫近西南,贵阳遭到敌机轰炸。轰炸机隆隆地低空盘旋, 机枪叭叭地扫射,作为医生,她不能扔下病人、放下手术刀去躲警报。她说:“我才不怕炸弹在我身边开花,我担心的是手术中停电。”轰隆的敌机声,炸弹爆炸声,吓坏了手术台上的病人。有一次敌机来了,炸弹响了,病人都转移了,医护人员也进了防空洞,李漪最后撤离病室。平日缺乏这种“跑警报”锻炼,她下楼梯时捧伤,造成左腿骨折。大家为她担心,而她仅仅请同事为她在办公桌底下铺设了一个床位,每天就龟缩在桌子底下,还说:“满好,满好!”又养伤,又躲警报,就近过向科里,病房里之事,不误工作。不久,贵阳医学院与上海医学院奉令合并,建院重庆。李漪因腿脚仍不便于行,只接受教授聘书,暂时摆脱其他行政和医务工作,专心致力于病理学。
李漪教授撰写的括述蛔虫感染之可能发病作用及两例蛔虫病报告(资料来源:贵州省档案馆) 1944 年,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拟挑选一名医生去美国进修。这是很多人向往之机,尤其经过了漫长的战时艰苦岁月。而李漪却似乎天生与众不同,对于出国升迁一类名利悠关之事从不关心,更不追逐。可是这个机会却落到了她身上。由于众多医学界前辈名家推荐,特别是原协和美籍教授、著名医学家威斯·霍普的推荐,美方也希望李漪前往。于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做出派遣李漪赴美的决定,于 1945 年夏初发出了正式通知。李漪把她母亲和侄女托付给亲友后,便整装只身前往美国。(未完待续)
李漪(1897~1982),山西昔阳人,著名肿瘤学专家、医学教育家,中 国培养纯系动物的创始人。1926年协和医学院毕业。1939年7月任贵阳医学院第三届病理科主任。1945年3月升为病理科教授,教授病理学课程。1945年赴美留学。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在天津医学院建立我国首个实验肿瘤研究室,任主任。本文选自《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2年8月出版,作者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