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背后的故事丨冲在疫情最最最前沿!
1月29日,贵州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徐先生达到解除隔离、临床治愈出院指标。
笑脸代替了愁容,健康代替了疾病……
治愈背后,是看不到的硝烟——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场,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场,一位位“白衣战士”主动请缨,一声声“集结号”嘹亮吹响,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到春暖花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记者走进“战区”,倾听“一线战士”述说鲜为人知的故事。
“采访节奏快一点,省里通知我做好准备,随时要到省疫情防控定点救治医院进行会诊。”1月31日11时,437ccm必赢外科第十三党支部书记、重症监护室主任沈锋匆匆走进医院会议室。他语速极快,作为治愈贵州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医学专家,沈锋几乎“搬”进医院,以此为家。
“奔跑”,只为跑赢时间,跑赢病疫
话匣子,就从1月21日打开。
当天凌晨1点,经贵州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检测,确诊该院收治的一名51岁发热患者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按照“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要求进行防控。
临危受命,沈锋坦言,“心里有一瞬间害怕”,但很快,思绪就转换到治疗开展上,立即将病例收治重症监护室单独的负压病房救治。
患者就在眼前, “白大褂”责无旁贷,全身心投入这场“与时间赛跑”比拼之中。
凌晨3点,他“奔跑”着:不知恐惧、不知劳累,关注新冠肺炎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重要脏器是否好转;
凌晨4点,他“奔跑”着:全院多科室专家紧急集合,连夜会诊;
清晨6点:他“奔跑”着,重症监护室还有其他重病号,他要把所有患者看一遍;
……
从21日“奔跑”到29日,由于缺乏特效药,沈锋用盐酸阿比多尔 、克立芝等抗病毒药物进行联合用药,随时观察病情发展,直到贵州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达到解除隔离、临床治愈出院指标。
但是,沈锋“奔跑”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就在贵州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的当天下午3点半,他前往省疫情防控定点救治医院对集中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进行急会诊,21点回院;
次日一早在贵医查房,下午4点半去疫情防控定点救治医院救治病人,晚8点回院;
第三天,就是记者采访的当下,他想抽个把小时回家吃口午饭,“有可能吃得成,有可能顾不上,电话来了就要走。”说起这一切,沈锋语气始终平常,“身体累,但心里不累。武汉打响的战斗,那才是真辛苦。”
护理,要让病人心情和身体都好起来
谈话间,该科室护士长黎张双子走进来,这是一位党龄9年的“白衣战士”。
刚护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徐先生时,黎张双子发现对方对于疾病比较害怕。“这名患者平常很注意自己的身体,一向胃口很好的他,突然变得吃不下东西,立刻觉得自己‘不好了’,上医院做检查,一查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因为是在负压病房治疗,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这在病人眼中犹如看“科幻片”,显得不真实。所以,徐先生一开始连讲话都是紧张的,四目张望、眼神缥缈,总是追问“病好没有”,又自我感觉“不发烧”。
面对病人的担忧,黎张双子表示理解,马上对徐先生进行心理疏导,“我们护士就陪他聊天,天南地北都聊,同时宣传一些防控知识”,渐渐地,病人的恐惧的心理消除了。
住院第二天,徐先生明显放心了许多,开始问护士能不能点餐,得到没问题的回复后,他提出了要求,“米饭不好吃,要汤粉和汤面”,还要有新鲜水果。黎张双子帮他一一办到。
因为在单独病房中治疗比较枯燥,徐先生基本靠刷抖音、看视频度过,但和家属打电话这一项从没有改变。黎张双子默默将徐先生的习惯记在心里,随时观察,“有一天,我发现机器显示的氧饱和度有点低,立即查看,发现是徐先生打电话聊得太高兴,手舞足蹈的把吸氧管弄掉了。”
黎张双子说,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在她这里都不寻常,她的工作除了要做好护理外,还要让病人打消顾虑,“心情好了,病也好得快。”
黎张双子是铜仁人,已经三年没有回过老家,本来今年过年要回去的,疫情战斗突然打响,她毅然决定留在医院,留在最前线。她说:“我是党员,关键时刻不能掉队。”
徐先生刚出院,作为沈锋搭档的她又奋战在了阻击疫情最前沿,她说“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还有硬仗要打,我会拼尽全力。”
通过“天眼”提醒:出门戴口罩
采访的尾声,沈锋想通过“天眼新闻”提醒大家,不要“谈冠色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要满足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沈锋表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是三个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沈锋提醒,要管理好传染源,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不要出门,即便出门,最好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少去人多的地方。
最后,他表示,这个病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要充满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阻击战。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