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模式”闪耀方舱医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437ccm必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抗疫纪实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437ccm必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临时党支部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437ccm必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临时党支部书记、执行副队长邓进作为代表在现场光荣接受表彰。
身为437ccm必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副队长邓进,遇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是带领队伍冲在最前面。此次,冬末初春在武汉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快速蔓延,让邓进知道,一场更加严峻的硬仗就要开打。他和队员们密切关注事态进展,迅速启动了预案响应准备,严阵以待。
2月8日当晚,省卫生健康委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的陈中国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打来的紧急电话,要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迅速集结,火速驰援湖北武汉。
接到上级命令的邓进立即向437ccm必赢院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长李海洋报告后,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开始编队集结 。
13名437ccm必赢急诊医学科、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科、省紧急救援中心96999、检验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检验科、影像科、药剂科等科室的专业医师,15名护士和3名在影像、检验、药学方面极有经验的医技人员以及11名水、电、工程后勤人员和驾驶员第一时间到齐。这支年轻精锐队伍中硕士、博士占比75%。
药械运输车、生活保障车、发电车、储水车、医技保障车、物资运输车、队员乘坐车、指挥车等9辆紧急救援车被满满装载上20余件各种救治设备及3吨多医疗防控物资。当时,贵州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非常紧张,然而,为了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胜利,贵州倾其所有,拿出了压箱底的“家当”。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邓进激动地说:除了精干的队员,我们救援队从贵州带去的医疗、医技、供水、供电等方面的9辆紧急救援车,堪称组建了一所移动的“野战医院”,相当于一个二级甲等医院的建制配备。“这些救援车天天一字排开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大坝上,让大家知道,国家正在对这场疫情进行强有力的处置,非常鼓舞人心。”
“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奔。”这是涌动在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员血液里的责任与担当。
队员李小旦记得,2月8日上午,那天值完夜班回到家,他匆匆看了一眼出生才30多天的女儿,煮了一碗面条,刚吃几口,就接到邓进的电话:“全体集合准备出发!”一旁的妻子泪水夺眶而出,李小旦赶紧边安慰边告诉她:“不是早就有准备的嘛?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医生,这是我的职责,国家需要我,家里就靠你照顾了。”和妻子道别亲吻一下女儿后,便匆匆赶去与队友们一起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
2月9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到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
“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奔。”这是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血液里的责任与担当,也是一名医者和共产党员肩上神圣的职责。邓进说:“战疫在即,我们驰援武汉不需要什么理由。”
“体育馆设施能不能做到有效防护?如何加速对方舱医院感控、隔离病房、救治环境的改造?能否达到‘床等人’的基本救治条件?患者能不能得到合理治疗?出现危重病人如何转运?……” 脑海里的一连串问题,让整个救援队顾不上休息。面对空荡荡的体育馆,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当天,邓进带着医疗、护理、院感、水电专家围着场馆走了无数圈。他们对场馆布局、病区划分、病床摆放、通道设计、电力通讯等周边环境进行着周密的勘察和规划。
作为第一批到达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他们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病区建立、病房安排、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等重要工作。
院感把关、医护技协同,中西医结合,医患携手……光荣的使命,令人无所畏惧。当时的武汉病床严重不足,病人多,病人等病床普遍存在。队员李莉说:“我们救援队抵达武汉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病人得以入院接受救治。”
2月12日,刚刚架好最后几张病床,救援队就接到命令开始正式收治病人。
“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团队一颗心,要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2月12日下午4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开舱。5个小时,就收治了377位患者。队员穆茂还记得刚进入方舱医院的情景:“眼前严阵以待的景象让我心头一惊。时间紧任务重,我和医疗组副组长王丽琨博士、张云护士长,带领贵州队和安徽队的25名医生和50名护士进舱打头阵。当时我的工作是对医生的工作进行分工部署、划分分管区域,并给大家强调自我保护以及救治工作流程”。
双重口罩让穆茂呼吸十分困难,护目镜也早已被雾气所弥漫,视野十分模糊。他只能把步伐和语速稍稍放慢。
一名42岁患者进舱之后发烧到39摄氏度,每分钟心跳110,氧饱和度下降至85%,而正常人数值是在95%—100%之间,同时还出现了胸闷气短。患者当时非常紧张,不断询问病情是不是又加重了。穆茂安慰他说,有可能是从隔离点过来,路途颠簸所致。
紧接着医护人员给他吸氧并进行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患者氧饱和度上升至95%,体温也得到有效控制,也不再感到胸闷。
首战告捷。脱下防护服走出舱门,穆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格外地香甜。
第一次进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参与救治的队长助理、437ccm必赢副主任医师夏飞说:“刚开舱时大家有点打乱仗的感觉,患者们也不懂得怎么配合。”
“必须尽快建立高质量的医疗工作机制,这个最难又最为迫切。”面对空前繁重的压力,行医几十年的邓进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道亮光闪过他的脑海:“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团队一颗心,我们要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经过上级批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在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党员要在第一时间率先冲锋, 24名党员就是24面旗帜。在收治、抢救病人、院感防控等方面,身先士卒,无所畏惧。临时党支部建成为坚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过硬的专业知识,严格的感控措施,边干边总结,边干边思考,以问题为导向,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有些患者因自身受病痛折磨,亲人又被感染或离世,一入舱情绪就焦虑消极、紧张失眠等。为了加强心理疏导,把友爱关怀送到患者心里面,队员们想尽了一切办法。众人熟悉的广播体操配乐声响了起来,随着节拍,一个又一个的患者慢慢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开展的防护服创意、绘画比赛顿时让沉闷的病区热闹起来;发动大家书写“方舱日记”、布置方舱漫画廊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方舱医院。
武汉战“疫”,给护士叶青留下了太多的回忆。3月9日,当她和队友们目送最后一个病人出院时,泪水模糊了他们的双眼。一个月抗疫的点滴细节,他们一直记忆犹新。
护士李建说:“是党的力量帮我们打开了大家的心扉”。一个月时间,队员们的努力让患者中的党员们主动靠拢过来。
2月15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护士长张云带领舱内的一些党员护士和病区患者中的9名党员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后,患者们就开始配合医护完成了每天必须要做的“功课”。这9名党员在日常的活动中给予医护人员许多帮助,如:协助维持序、发放餐饮、监督清洁卫生、做思想工作等等,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的距离迅速拉近。
一个又一个的党小组成了医护人员的有力帮手。
2月16日晚,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员、437ccm必赢内科ICU主治医师李莉正好值班。在整理病人资料时,她发现有三名病人身份证上的生日都在2月。李莉突然想到,能不能搞一个生日party给患者带来温暖,驱散病房里的阴霾呢?她将这个想法发到了工作群里,很快得到了其他队员的赞同支持。
队员程小雪立即打开美团寻找附近可以做蛋糕的商家,几通电话,终于有店家肯接单了。“蛋糕是老板娘在家里做的,我去取蛋糕时,还隔着一面墙,她递给我蛋糕时,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程小雪接着说,“在那个特殊的困难时期,能找到蛋糕店已经很幸运了。”
2月17日晚,一个三层并且用粉红色写着“早日康复”的生日蛋糕缓缓推入病区。3名患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点名”,现场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一同唱起耳熟能详的生日快乐歌温暖了方舱医院所有的人。有患者将这段视频通过手机发出来后,顿时传遍大江南北,温暖了处在初春寒夜困难中的祖国。
“越处在胶着对垒状态,越需要想办法科学施治,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从进驻之初的紧张忙乱,到各个病房诊疗救治井然有序,邓进和队友们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他们排除重重困难,稳定好患者们的情绪后,立马建立完善“2空间4方面”感染控制规章制度,将组织职责、布局流程、人员管理、物体安置严格区分;确定“3区2通道”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医护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的感染防控机制。多部门协调,制定统一规范的防护流程,统一人员培训标准,特别是加强了对方舱医院非医学背景工作人员的培训。采用音视频等信息化监测手段,全方位、无死角督察医务人员的诊疗和个人防护状态,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同时加强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医疗器械、器具的清洁消杀工作、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等。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工作场地、空间、物体表面,工作人员身上等采样核酸抽查阴性率从开舱的96.4%,上升到后来的100%。这是武汉所有方舱医院中唯一一家接受此项检测的医院,确保了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越处在胶着对垒状态,越需要想办法科学施治,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邓进告诉记者。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与疫情搏杀较量的战斗中,身着白衣战袍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队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着……。
42个队员被编制进医疗救治、护理陪护、院感防控、影像检查、生化化验、党政管理和后勤保障7个工作组,全方位建立起一个以党员为骨干,组织严谨、流程通畅、诊疗规范的救治体系,队员们轮番上阵,艰苦探索救治患者的多种方法,精准制诊疗方案,体现出科学施治的严谨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多元治疗手段。
医院虽为临时构建,但邓进把他们将带去的物资和设备重新组合排序,创建出了方舱式的“三甲医院”。为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他们所制定的新冠肺炎诊疗制度、治疗方案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全方位充分确保了方舱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3月10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关舱,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在此历经近一个月的创建救治等艰难困苦,直接管理病患80人,治愈64人,治愈率80%,转出至定点医院16人,抢救全院低氧血症患者25人,抢救成功率高达100%,零病亡!完成影像CT检查210人次、血常规化验153人次、C反应蛋白化验89人次,80名患者三次核酸检测全覆盖,出院后阳性零回头!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零复阳、空气采样核酸检测零阳性、安全事故零发生。
从2月8日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到此时,他们用生命,抒写出一份光彩夺目的成绩单!
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对其诊疗救治等各个环节的严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专门邀请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的三位医生做了交流。作为方舱医院专家组成员和医疗组组长的穆茂,全程用流利的英语,专业细致地就患者情况、治疗方法、院感防控、心理干预以及中西医结合等多方面情况回答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提问。
当世卫组织专家们进一步通过视频看到这个可以管理1000个床位的方舱医院科学规范的运作后,发自内心地表示:“我们一定要将你们的经验介绍给深陷疫情困扰的其他国家。”
采访结束时,穆茂对记者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是世卫组织专家组在中国考察期间唯一实地考察的医院,考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专家组对中国疫情防控整体情况的评估。”穆茂知道责任重大,在回答问题时非常冷静周到。“我很清楚,我代表的不仅是贵州救援队或者我们这所方舱医院,我所介绍的内容代表的是中国方舱医院的救治和管理水平,以及中国一线医务人员的能力和担当。”穆茂如实的介绍得到世卫组织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驰援武汉创建“贵州模式”艰苦战“疫”,在闪耀武汉方舱医院同时,让世界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